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奇迹与挑战
上周在北京闭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orld Robot Conference)上,人们的情绪是乐观和谨慎并存的:企业展示了越来越逼真的人形机器人,尽管它们承认,这些机器与主流应用之间的技术差距仍然很大。
成千上万的人来到现场观看人形机器人表演一系列不同寻常的表演:从笨拙地端上爆米花和饮料、纺手帕、在拳击场上对打到下棋和展示足球技巧。
但这些成就都算不上技术突破。虽然机器人在设计、可操作性和外观上都有了改进,但它们仍然难以处理和回应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限制,使它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扮演大多数工作场所的角色。
到目前为止,它们的商业用途主要局限于在展览厅和购物中心为游客提供指导,最近,它们还在工厂里测试一些重复性的任务,比如分类材料和进行质量检查。
“什么时候人形机器人能完成人类80%的体力劳动?这是几十年后的事了。”伯恩斯坦(Bernstein)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工业技术部门主管黄杰(Jay Huang)表示。
黄杰称,“但我们将看到的是,这些单独的任务,比如物料搬运,会成倍增加到更大的规模。它们可以在非常不同的格式、不同的设置中使用。”
一些任务,比如用机器人铺床,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成功率很低,黄杰说,“但这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PsiBot在活动上展示的麻将机器人为例:据当地媒体报道,它仍然认不出牌,经常混淆游戏规则,而且下棋速度相对较慢。
上海FG Venture的经济学家鲍勃·陈(Bob Chen)表示,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融入日常生活的技术瓶颈源于缺乏尖端的人工智能模型和不足的训练数据。这家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投资了一些机器人创业公司,包括总部位于杭州的云深处科技(DEEP Robotics)公司,该公司生产四足机器人——模仿四足生物运动的机器。
机器人依靠大量的动作捕捉、视觉、触觉和音频数据,以及模拟,来构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导航和互动所需的感官和行为地图。
鲍勃·陈说,“大型语言模型的功能相当狭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但机器人需要更复杂、多模态的输入,它们的输出不是言语,而是行动和行为。”
中国的几家初创公司已经投资建设“数据工厂”,雇佣人员操作机器人或可穿戴设备,以捕获机器交互数据,以训练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中国与美国科技竞争的另一条战线——它们可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和更快的部署速度占据上风。
“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正在一个相当公平的竞争环境中竞争。”黄杰说,“就像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领域一样,中国在产品和用例倍增方面行动极其迅速,而美国企业似乎在追求圣杯般的解决方案。”
在机器人制造方面,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项目Optimus似乎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该公司计划今年生产约5000台。
尽管马斯克雄心勃勃的计划可能会让它在尚未进入大众市场的其他美国竞争对手面前占得先机,但中国公司一直在竞相让自己的机器人变得更实惠。
人们还认为,由于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它们在价格上一直低于全球同行。尽管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仍不确定。
在WRC之前,宇树科技(Unitree)推出了第三版R1,在电子商务网站京东上的售价为39900元(5249美元),比其他型号便宜得多。该公司H1型机器人的售价为每台65万元,G1型机器人的售价为9.9万元。
在会议上,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从数万元到超过10万元不等,而能够执行更复杂任务的高端型号的价格在50万元以上。
UniX人工智能公司宣称其入门级人形机器人每个售价仅为8.8万元人民币。总部位于深圳的Engine AI宣布了一款竞争机型的计划,起价为3.85万元。
一些美国公司,如Apptronik,可能会看到他们与中国人形机器人竞争的努力受到美国关税的进一步削弱,因为他们仍然依赖来自中国的一些零部件。
关注中国的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的创始合伙人亚瑟·克罗伯(Arthur Kroeber)表示,中国在将机械融入工厂工作流程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在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结合方面超过了竞争对手。
克罗伯预测,在两到四年内,中国工厂将通过将顶级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相结合,在各种环境中提高效率,从而实现跨行业的重大效率提升。
据媒体今年4月报道,优必选科技(UBTech Robotics)的一些类人机器人已被部署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和吉利、电子产品制造商富士康和物流巨头顺丰的工厂。
然而,报告指出,在训练期间,人形机器人移动缓慢,运行效率仅为人类的20%。
“使人形机器人能够绘制其移动路线,加速运动并在不舒适的温度环境中长时间运行,仍然需要大量的数据。”报道称。
虽然广泛部署提高生产率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仍是一个遥远的前景,但随着中国与美国的科技竞赛升温,中国企业正在向前推进。